歡迎來到【河北省信用網】

    您的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政策導航 >> 詳情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印發《關于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穼τ跇嫿ㄒ孕庞帽O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推進市場監管治理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筆者認為,這一新型監管機制具有以下優勢:

    從無差別監管向差異化監管轉變
      “雙隨機、一公開”是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8月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廣隨機抽查規范事中事后監管的通知》中要求在全國全面推行的一種監管模式!半p隨機”就是建立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的抽查機制。抽查的具體方法是,通過搖號等方式,從市場主體名錄庫中隨機抽取檢查對象,從執法檢查人員名錄庫中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同時,將查處結果及時通過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開!半p隨機”之一就是從市場主體名錄庫中隨機抽取檢查對象,同時,監管部門需依法制定隨機抽查事項清單,凡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一律不得開展隨機抽查。這一做法可以有效防范監管部門對市場活動的過度干預,杜絕權力濫用,預防監管人員利用執法尋租。以隨機方法確定監管對象和監管頻次,與以往基本上依靠舉報、新聞媒體報道、社會輿論、事故、日常性檢查、監管人員的直覺等方法確定監管對象和監管頻次相比較,應該說是一項非常大的改革和進步。但這一方法因是從市場主體名錄庫中確定監管對象,在確定重點監管對象和監管頻次上也存在著一定的無差別性、盲目性。
      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則是按照信用風險狀況對企業實施自動分類,由低到高將企業分為信用風險低(A類)、信用風險一般(B類)、信用風險較高(C類)、信用風險高(D類)四類。在信用風險分類的基礎上,監管部門能夠按照企業信用風險高低,主動確定監管對象和監管頻次!兑庖姟芬,對A類企業,可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頻次,除投訴舉報、大數據監測發現問題、轉辦交辦案件線索及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根據實際情況可不主動實施現場檢查,實現“無事不擾”;對B類企業,按常規比例頻次開展抽查;對C類企業,實行重點關注,適當提高抽查比例和頻次;對D類企業,實行嚴格監管,有針對性地大幅提高抽查比例和頻次,必要時主動實施現場檢查。在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的基礎上,再結合“雙隨機、一公開”中的隨機確定執法檢查人員及公開查處結果,更有利于達到監管的目的,提升監管的效能。
      從粗放式監管向精準化監管轉變
      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最大特點在于監管對象的精準化。
      首先,由市場監管總局建立通用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實現全國范圍內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標準的統一。這一指標體系主要由企業基礎屬性信息、企業動態信息、監管信息、關聯關系信息、社會評價信息等構成。同時,有條件的。ㄗ灾螀^、直轄市)還可以在全國性指標體系框架下,因地制宜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通用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市場監管各業務領域也可以結合本領域特點,參考通用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建立專業型分級分類指標體系。根據其重要性及影響賦予不同權重,并根據監管實際不斷更新調整,持續優化完善。
      其次,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全面、及時歸集企業信用風險信息。這些信息主要包括企業登記注冊、備案、股權出質登記、知識產權質押登記、行政許可、行政處罰、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和嚴重失信主體名單、抽查檢查等信息;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特種設備安全監管、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侵權假冒治理、價格執法、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領域的企業信用風險信息;抽查檢查、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等涉企信息。
      最后,按照信用風險狀況對企業實施自動分類。省級市場監管部門統一負責對本轄區企業進行信用風險分類,按照信用風險狀況由低到高將企業分為ABCD四類。
      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完整性,企業信用風險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及時性,保證了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的準確性。在此基礎上,市場監管部門可以根據企業信用風險狀況和監測預警結果,精準地、主動地確定監管重點、監管措施、抽查比例和頻次,分配監管資源,有效破解監管任務重與監管力量不足的矛盾。
      在保證底線監管的基礎上體現區別監管原則
      《意見》充分考慮到不同企業、行業、業態的情形,要求在保證底線監管的同時,在監管的原則上區別對待。
      對于食品、藥品、特種設備等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公共安全,以及潛在風險大、社會風險高的重點領域,在按照現有規定實行重點監管的同時,要統籌行業風險防控和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強化業務協同,實行全鏈條監管。
      對于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企業要參考信用風險分類結果實施包容審慎監管,確保監管更加科學有效。根據企業信用風險狀況動態調整監管政策和措施,對信用風險低和信用風險一般的企業,給予一定時間的“觀察期”,探索推行觸發式監管,在嚴守安全底線前提下,給予企業充足的發展空間;對信用風險高的企業,要有針對性地采取嚴格監管措施,防止風險隱患演變為區域性、行業性突出問題。
      《意見》出臺的目的,是要在全面建立并持續優化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機制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研判企業違法失信的風險高低,能夠針對突出問題和風險隱患開展抽查檢查,并對企業風險隱患及時預警,以實現監管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因此,其無疑是一項實現精準監管、有效監管、智慧監管、公正監管目標,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進市場監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作者:胡錦光,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文章來源:《市場監督管理》半月刊 2022年5期)


    0
    王者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