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河北省信用網】

    您的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政策導航 >> 詳情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持續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不僅可以增加普惠金融覆蓋面和普惠金融服務供給,提升“三農”和小微企業的信貸可得性,增強農村經濟活力,也有助于強化鄉風文明建設,夯實鄉村治理基礎。


      自2014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印發以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全面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累累碩果。在人民銀行精準施策、充分發力下,農村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評定不斷取得新進展,農戶信用信息檔案不斷完善,截至2021年末,共為1.89億戶農戶建立了信用信息檔案。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給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帶來了機遇,也提出了新要求。為此,在不久前中國銀保監會系統召開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推進(電視電話)會議上,針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會議明確提出了“五個堅持”,即“堅持政府牽頭,堅持互聯互通、融合發展,充分融入現有區域內信用信息平臺,堅持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堅持做好風險防范”。


      “五個堅持”是金融服務鄉村振興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根本要求,也是下一步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持續深化的保證。準確理解“五個堅持”,對做好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意義深遠。


    持續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需要“堅持政府牽頭”。



      政府是信用的提供和受益者,也是社會信用的維護者。特別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涉及部門和領域多,比如司法、工商、稅務等部門。政府牽頭,可以減少協調成本,降低溝通難度,提高推進速度,保證信息質量,確保信用信息采集及時準確可靠權威。從目前各地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模式看,地方政府主導、當地人民行推動、金融機構落實、社會各方參與的協調聯動合作機制已被廣為運用,且效果不錯,因此,持續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首當其沖仍需繼續“堅持政府牽頭”,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并鞏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長效機制。


    持續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需要“堅持互聯互通、融合發展,充分融入現有區域內信用信息平臺”。



      信息孤島、信息割裂、信息不通……諸如此類的問題,一般時間內困擾著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地方政府一些部門擁有非常重要的數據信息,但出于信息安全考慮,彼此間無法互聯互通,而單純依靠某個部門或將少數幾個部門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并不能全面提升數據的信用價值。因此,實現互聯互通、融合發展,建立區域內信息信用平臺,可以從根本上拓展農村信用體系的廣度和深度,解決信息割裂問題,讓信用信息真正變成農戶打開信貸之門的鑰匙。


    去年人民銀行等六部門聯合召開的“金融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電視電話會議”強調,要“充分挖掘農業農村大數據資源,做好涉農信用信息的整合共享”;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六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金融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意見》也明確表示,“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有效整合涉農主體的信用、信息,優化風險定價和管控模型,提高客戶識別和信貸投放能力,減少對抵押擔保的依賴,逐步提高發放信用貸款的比重”。在這里,有關方面反復提及信息“整合”問題,不僅說明“整合”之重要,也說明“整合”之不易。因為,“整合”說到底就是“互聯互通、融合發展”,這需要很多部門配合;只有多部門“讓渡”信息,碎片化的信息最終才能整合轉化成有價值的共享信息。


    持續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需要“堅持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

    持續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需要“堅持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


    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是“五個堅持”中與“鄉風文明、治理有效”關系最為密切的一條,也是最能體現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對鄉村振興具有促進作用的一條。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要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將條塊部門掌握的信息與鄉鎮、行政村一級農戶公共信用信息實施互聯互通,打破“部門信息孤島”以及政府信息與金融機構信息隔離等現象;另一方面研究探索村民家庭和個人信用評價方案,將村民所享受的各種補貼福利等與信用等級掛鉤,按信用等級獲取相應福利和激勵。


    同時,引入信用重建和修復機制,已經發生信用損害主體可以通過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進行信用重建和修復。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將極大拓展農村信用體系的應用范圍和領域,在幫助金融機構擴大信用貸款投放覆蓋面、提高信貸可得性的同時,也能幫助鄉村治理,促進鄉風文明,進而實現信息共享下的多方共贏。


    持續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需要“堅持做好風險防范”。



      持續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需要“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廣袤,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一刀切的做法并不可行。因此,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原則,要根據當地的民風民俗,結合當地的互聯互通條件,不急躁冒進,不盲目攀比,扎扎實實,有條不紊,一步一個腳印地穩妥將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向前推進。


    持續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需要“堅持做好風險防范”。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的風險,或表現為有些地方通過行政干預或簡單化處理,對一些不完全符合信用村、信用鄉標準的,一律評上;或表現為部分涉農企業和農戶信用自覺行為能力較低,仍存在欠債不還的意識;諸如此類,不一而足。要做好風險防范,就必須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將關口前移,堅持嚴的標準和嚴的流程,把好評定關,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0
    王者彩票